作者 | 蛋姐编辑 | 付能量 图片 | 世界田联、ABC News等首马成绩4小时20分,也许成绩平平。但,如果这是一位女生的首马成绩呢?如果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正式参加马拉松的女性成绩呢?「你想要证明什么?」第一位正式完成马拉松的女运动员被记者们这样质问。在此后的时间里,这个提问留给了全球无数女性运动员。今年,女子马拉松的成绩来到了2小时10分。从「不能参赛」到「210时代」,女子马拉松的历史充满了挑战和超越。过去几十年里,女子马拉松运动经历了从禁止到接受,再到不断刷新纪录的艰难历程。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竞争,更是一场伴随着女子力量崛起的变革。随着女子马拉松成绩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在了马拉松的起跑线。女子马拉松作为单性别赛事,同样展现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抱歉,仅限男性。」故事要追溯到196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 当时,这项赛事规定女性不得参赛,但凯瑟琳·斯威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打破这一禁令。为了绕过报名限制,她使用了中性化的名字缩写「K.V. Switzer」,隐藏了自己的性别,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号码牌,261号。鸣枪开跑后,起初,一切风平浪静,但还没跑出多远,凯瑟琳就听见背后传来一声愤怒的咆哮:「滚出比赛,把号码还给我!」一个穿西装秃顶的中年男子朝她猛扑过来,试图撕掉她衣服上的号码牌。然而,她并没有因此退缩,她加快了步伐,跑完全程,以4小时20分钟的成绩完成了首个马拉松。这场比赛的意义超越了成绩本身。她 因此有了新的目标: 为女性运动及比赛权益奋斗。 她成立了田径社团,为女性提供比赛机会。 并向波士顿体育协会施压,终于在1972年,波士顿马拉宣布,开放女性参赛权利。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1980年,奥运会驳回了设立女子马拉松赛事的申请,其中一条原因是,女性马拉松运动不够普及。凯瑟琳凭自己的影响力,创造了马拉松全球女子巡回赛,用自己的行动鼓励女性积极参与。最终,这个活动在超27个国家举办,女性跑者迎来爆发式增长。1981年国际奥委会宣布,女子马拉松项目正式纳入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 从此,女性不再是赛场的边缘角色,而成为马拉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速度的革命。50多年过去了,女性在马拉松赛场上的表现屡屡打破人们的想象。今年,恰逢女子马拉松项目进入奥运会的第十届。2024年巴黎奥运会田径比赛首次将女子马拉松设为闭幕日的压轴项目。巴黎奥运会的马拉松赛道特别设计,致敬了法国大革命中的女性英雄们的「凡尔赛妇女大游行」。荷兰选手西凡·哈桑在这条被誉为「史上最难奥运赛道」中夺冠并打破奥运纪录,展现了超凡的竞技水平。奥运会闭幕不久后,女子马拉松领域再次迎来历史性突破。今年10月13日,芝加哥马拉松中,肯尼亚名将露丝·切普格蒂奇以2:09:56的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女子马拉松正式进入「210时代」,也将女性长跑运动推向了新的巅峰。在国际舞台频频创造奇迹的同时,国内女子马拉松选手们同样令人瞩目。今年下半年,几位中国女子马拉松「女神」的表现堪称「众神归位」。在衡水湖马拉松赛上,李美珍的坚韧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比赛当天,她正值生理期,身体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但她仍然坚持以234完成了比赛,血洒赛场,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南京马拉松中,李芷萱带着「伤病未愈、跑量不足」的状态出战,迎来了生涯第四次226的成绩,仅差3秒刷新个人最佳。作为一位因伤病沉寂近一年的选手,她归来破釜沉舟,在南京用一场完美的表现为今年收官。丁常琴,去年上马以232收获国内女子亚军,被评为「中国马拉松历史上以母亲参赛的最快成绩」。原本计划今年可以突破pb,但与当年可以全身心投入比赛的她相比,现在每天需要在跑者与母亲的身份之间找到平衡。虽然事与愿违,赛后泪洒赛场,「但我觉得年龄不是问题,我肯定有机会去实现的!」「比起她们想证明什么,我更想让你们看到她们做到了什么。」国际奥委会副主席Nawal,同时作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拿下奥运冠军的女运动员,在现在掷地有声的回答着。从0到井喷,马拉松到女子马拉松。尽管女子马拉松在今天的竞技体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它的发展历程相对短暂。我国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事——北京马拉松,直到1988年才首次设立女子项目。 而在这之后的30多年里,女性跑者的数量和影响力迅速增长。以国内唯二的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厦门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为例,女性参赛比例均显增长。相较于去年,今年厦门马拉松总完赛率提升了5.41%,而女性完赛率就提升了7.07%。在今年出发总人数减少了3592人的情况下,女性选手增长了610人。在参赛总人数减少了11.8%的同时,参赛女性占比却增加了4.6%与此同时,女子马拉松作为单性别赛事,也展现了蓬勃生机。2015年12月6日,深圳国际女子马拉松作为国内第一场单性别马拉松赛事成功举办,开启了国内女子马拉松赛事的新篇章。今年,国内C类以上女子马拉松赛事已达17场,总参赛人数突破13.83万人,呈现「井喷式」增长。即将在2025年元旦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女子马拉松赛事,今年报名启动仅两周,15000人的半程项目和5000人的迷你项目便已满全部满额。杭州女子半程马拉松虽然才承办了第二年,今年即使难逃「降级风波」,但依然供不应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跑者。赛事更是主打全女性专属阵容,从配速员、急救跑者到赛事保障的巡逻队,全由女性组成,展现了浓厚的性别特色。国际赛场上,名古屋女子马拉松和大阪女子马拉松作为唯二的国际田联白金标女子赛事,以各自独特的定位吸引了全球女性跑者。名古屋马拉松以亲民的氛围和细致入微的服务著称,例如将关门时间延长至7小时,赛事特别设置了儿童托管服务和生理期卫生间。而大阪女子马拉松则服务精英女性跑者,去年的报名成绩需要在3小时7分钟以内。组委会为每名选手提供高标准的赛事服务,如个人提供个人定制的补给饮料。这对业余天花板的女性跑者无疑是绝佳的参赛体验。随处可见的细节处处体现着组委会不断揣摩女跑者实际需求的用心。对于女性跑者来说最弥足珍贵的是赛事提供的被看见的情绪价值。「你想要证明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回到这个问题,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哲学命题——热爱是否需要证明?对于许多女性跑者而言,她们的答案或许并不在于「证明」什么,而是在于为自己和他人展现一种不言而喻的热爱。「从脸色蜡黄身材臃肿的路人大姐,到身材轻盈气血充盈的年龄组精英少女,这条路我走了10年。」一位跑友 @洋饭仔 是这样说的。前三十年跟运动毫不沾边的人,到现在成为一名健身狂人,跑步对她而言,是「敲门砖」一样的存在。今年3月7日世界田联的路跑赛事研讨会中,邀请了日本名古屋女子马拉松、大阪女子马拉松、瑞典马拉松集团的赛事方代表,对女性专属赛事进行了探讨。「回首过去,可以说当时女性专属赛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她们能够真正接触到大众参与型体育活动的世界。」如今,这些赛事已经不再是「证明」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了鼓励女性迈向更广阔体育世界的桥梁。「全是女生的比赛,气氛真的不一样。有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与惺惺相惜之感,大家跑道上也都很礼让。」在今年杭州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后洋饭仔评价到。这就正如瑞典马拉松集团的代表所提及的,「许多参加过这类赛事的女孩表示,她们之所以热衷于这些赛事,是因为这里的氛围无与伦比。那里是一个女性可以自由发挥、奔跑并彼此激励的空间。」△ 点赞 和 在看,下一个PB的就是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